3月13日,在人工智能技术重构教育生态的背景下,智电学院电子信息系于11号教学楼602召开专题研讨会,30余名教师围绕AI浪潮下的学科建设、专业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形成了教师-AI-学生“三维一体”的教育改革方案。
一、 学科定位与核心价值重塑
在人工智能深度渗透的大背景下,电子信息系的学科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李俊朋老师指出,人工智能可将课程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直观模型,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旧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李文权老师进一步强调,随着AI技术迅猛发展,需重新审视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教师应从传统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思维的启迪者,通过精心重构课程逻辑,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底层逻辑,为学科建设注入活力。
从学科定位与核心价值角度看,人工智能模糊了电子信息学科边界,促进了交叉融合。通信、信号处理等传统领域需与AI深度结合,如通信原理课程借助AI实现3D模型模拟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学科建设应注重前沿性,将AI融入课程体系。同时,学科教育核心应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重点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 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
教学模式创新与改革也成为研讨重点。在AI辅助教学应用上,教师可利用AI生成教案、设计课程等,提升教学效率与趣味性,但要警惕过度依赖。实践教学通过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等,可让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如在FPGA开发中嵌入AI工具对比实验,要求学生对AI生成代码进行硬件验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工程思维。
同时课程设置受人工智能影响迎来调整契机。吴德林老师分享AI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从文档撰写到课程设计,AI工具丰富了教学形式。因此,合理融入AI工具教学内容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何军老师提醒,要避免将AI工具简单等同于搜索引擎,应引导师生批判性使用AI,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设置也应紧密结合职业场景和行业需求,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部分进行优化。
课程内容优化同样备受关注。谢财侃老师指出电子信息等专业课程存在理解困难、内容繁杂问题,应围绕实际工作场景优化课程内容,对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增加课时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教学评价应多元化,借助AI工具,学生学习成果可通过多种形式呈现,教师应建立注重过程性评价和能力考核的体系,引入代码生成质量、硬件仿真效果等多元评价维度。
三、 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AI工具的普及使得知识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仍是核心竞争力。教师应通过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孙竹老师结合硬件与AI融合趋势,建议打破“硬件”与“算法”界限,在专业课程中引入AI工具对比实验,培养适应行业多元化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蔡贵忠老师认为工科专业应借助人工智能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聚焦学生思维培养。
要培养“AI+电子信息”复合型人才,让学生既掌握传统技能,又具备AI算法设计等能力,如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嵌入AI工具对比实验。强化学生逻辑思维与创新能力,通过问题导向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思维框架。课程设置要紧密结合职业场景与行业需求,优化学生理解困难部分。
四、 教师角色的转型与能力提升
教师角色也需转型与能力提升。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思维训练师”,重构课程逻辑框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引入“教师-AI-学生”三方制衡机制。教师要熟练掌握AI工具并融入教学设计,同时保持原创性。
同时,也需要加强学术成果的真实性把关。在AI工具的辅助下,学生论文和项目报告的语言流畅性和逻辑性显著提升,但教师需警惕学术不端行为。还要加强学术成果真实性把关,通过论文答辩、代码审查等方式,确保学生成果可靠。
此次研讨会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电子信息系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方面的变革方向。未来,电子信息系将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在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与创新,致力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教育发展中勇立潮头,为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广州理工学院 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
地址:十一号教学楼201 电话:020-39729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