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热点文章
首页 » 党政工团 » 团学活动 » 正文

潮阳木雕古艺新传,智星筑梦"百千万工程"(三)——对话非遗传承人,感悟匠心匠艺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来源: 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 字体大小:

【非遗传承】刀尖上的书法艺术:探访潮阳木雕大师姚克信的匠心世界

在机械加工盛行的当下,汕头市潮阳区的非遗传承人姚克信师傅,始终坚守传统手工木雕技艺,他将书法艺术与木雕工艺完美融合,运刀如笔。7月9日,智星筑梦实践队的成员们走进了他的木雕坊,领略这份匠心独运,感受传统技艺的恒久魅力。

传承人介绍:

姚克信,汕头市潮阳区人,潮阳祭器木雕制作技艺传承人。1971年进入潮阳工艺厂工作,1981年创办雅信木雕工作室,开始专注于祭器木雕制作,作品近百种,融合儒道释文化,风格端庄华美。作为潮阳木雕非遗传承人,姚师傅的技艺承袭潮阳木雕精髓,以镂空浮雕、金漆装饰见长,化寻常木料为艺术珍品,历经传统工艺兴衰,至今仍亲授技艺,推动潮阳木雕薪火相传。

在木雕坊中,实践队队员对姚师傅进行了专访。大家带着对潮阳木雕的好奇与敬意,向姚师傅的艺术生涯、创作心得以及对非遗传承的思考进行深入了解。

Q1:您从事木雕行业已经有多长时间了?当初是什么契机让您选择潮阳木雕,并将其作为终身职业?
姚克信:我从12岁开始跟随兄长姚克忠学习木雕技艺。我们最初是在家中以作坊形式进行木制家具的雕刻。1971年,我又进入工艺厂系统学习了三年,成为第一批学徒之一。至今已经从事这个行业五十多年了,兄长的木雕作品技艺精湛,我受到他的影响,自然而然走上了这条道路,并且坚持至今。


Q2:很多学徒最后都没有继续从事木雕工作,您觉得原因是什么?

姚克信:确实有些学徒从小就跟着我学习,但后来他们考上了证书,从事了待遇更好的工作,就离开了这个行业。相比其他行业,木雕这行更辛苦,也更讲究技术和耐心。它对手艺要求非常高,不是学个一两年就能掌握的,甚至学了七八年,也未必能真正入门。做木雕不是靠表面功夫,而是要脚踏实地地沉下心来钻研,才能真正做得好。

Q3:如今木雕行业在发展方向上有哪些新的趋势?您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姚克信:目前行业逐渐向数控技术方向发展,先由数控机雕刻出基础轮廓,再由手工进行精修。我早在1987年在东莞家私厂制作出口产品时就接触到这种方式。这种技术既有利也有弊。好处是提升效率;但弊端在于手工部分被压缩,外行人会误以为成品都是机器制作的,从而忽视了人工的价值。事实上,纯机械雕刻的作品会失去手工雕刻带给作品独有的灵气。


Q4:您觉得大学生实践对木雕传承有何帮助?未来有哪些可行推广方式?

姚克信: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对潮阳木雕的传播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并了解这门传统技艺。我也希望将来能像剪纸一样,把木雕带进校园,通过设立兴趣课堂、组织“木雕文化走进校园”活动等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但木雕并不容易上手,需要长期沉淀和专注投入。木雕的工具复杂,操作精细,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导致整块木料报废,不像泥塑那样容易修补。这些特点使得木雕的传承更需要耐心和责任感,从而导致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本次访谈,让我们对潮阳木雕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仅是刻刀与木材交融的艺术,更是潮汕文化的生动体现,凝聚着世代匠人的智慧与匠心。从姚克信师傅的讲述中,我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不仅需要恪守传统工艺的精髓,更要以创新的思维赋予其时代活力,让古老技艺在当代绽放光彩。未来,期待更多人关注潮阳木雕,携手守护这份独特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