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热点文章
首页 » 党政工团 » 团学活动 » 正文

潮阳木雕古艺新传,智星筑梦"百千万工程"(四)——菩提禅寺寻木韵,非遗技艺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1日 来源: 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 字体大小:

7月10日,智星筑梦实践队的队员们走进汕头市潮阳区菩提禅寺,寺院整体建筑规模宏大,殿宇巍峨,融合了宋、元、明、清各代风格,梁柱上花鸟栩栩如生,窗棂间纹样虚实相映,尽显匠心。实践队专注地观察着梁柱上的潮阳木雕作品,细腻的纹理和生动的造型,向队员们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寺院门楣上的“龙凤呈祥”,佛龛旁的“花鸟图”,每一处雕刻都融入了潮汕人对生活的热爱——牡丹象征富贵,喜鹊代表吉祥,就连不起眼的云纹,都被雕成了连绵的波浪形,蕴含着沿海地区的地域特色。

眼前的木雕窗饰极为精巧,红框勾勒八角轮廓,金色纹样如灵动云浪翻卷,中心“福”字古朴,传递着潮汕人对生活的祈愿。队员们凑近细观,触摸纹理间的岁月温度,感受潮阳木雕“以刀为笔”的精湛,在传统工艺之美中,解码潮汕文化密码 。

在菩提禅寺的幽深殿宇间,实践队成员俯身凝视木雕构件上交错的刀痕,指尖轻触金漆剥落的纹路,仿佛触摸到潮汕文化千年传承的密码。

随后,队员们深入老城街巷,与居民亲切交流,了解木雕技艺的传承现状,收集民间工艺的相关记忆,通过实地走访记录潮阳木雕在当代生活中的真实样貌。


初中学生(10~20年龄段)

被访者坦言尚未接触过潮阳木雕技艺,对非遗文化的认知较为有限。但很期待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方式接触传统技艺,在实践互动中深化对潮汕非遗的认知与情感联结。

小卖铺老板(30~40年龄段)

被访者尽管生长于潮汕文化沃土,但对潮阳木雕的认知始终停留在表象,仅通过电视报道有所接触,既未亲临过非遗工坊观摩匠人执刀,也未系统了解木雕技艺的文化内核。

饭店老板(40~50年龄段)

被访者表示,自己虽曾接触过潮阳木雕,但认知始终停留在功能性层面,只知晓其作为祠堂装饰、家居陈设等实用价值,对于文化寓意却知之甚少,传统技艺的精妙与精神内核始终未能真正触及。

根据调查显示,了解潮阳木雕的人群基本分布在年龄较大的群体,年轻人占比少,缺少新鲜血液输入,老龄化严重。大众对木雕的认知普遍停留在表象的基础用途,如,“祠堂装饰”“摆件”等、对其承载的宗族文化、吉祥寓意理解匮乏,导致木雕真正地精神内涵无法得到延续。

潮阳木雕的刻刀下,藏着潮汕人的文化基因。实践队在菩提禅寺梁柱间触摸匠人心语,于街巷絮语里聆听技艺余韵。当年轻面孔渐远,当吉祥纹样沦为"摆件",那些镂空雕花里的宗族密码亟待破译。非遗传承需代际共鸣,期待年轻力量执起刻刀,让木纹里的潮汕故事,在当代生长出新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