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栏目
    热点文章
    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广州理工学院:走进陶塑瓦脊助力“百千万”,出“陶”行动实践队寻访非遗文化,弘扬传承非遗技艺,促进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4日 来源: 智能制造与电气工程学院 字体大小:

    (梁宇铭)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聚焦落实广东省委“百千万工程”重要部署,不断增强青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广州理工学院开展2024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专项行动,学校与各地成功结对队伍共190支,深入基层积极调研,在祖国大地上续写属于广州理工学子的青春篇章。


    出“陶”行动社会实践队合影


    坚守传承非遗技艺,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内涵,是古老而鲜活的见证。为了进一步探寻与弘扬非遗文化,推动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持续传承与发展,广州理工学院智电学院出“陶”行动实践队(以下简称“实践队”)前往中山市小榄镇开展以“寻访非遗陶塑瓦脊技艺促进其传承与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当前发展状况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讨论出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有效措施与方法,为岭南地区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技艺的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古代陶塑瓦脊历史久远,可追溯至唐代,明清时艺术水准颇高。它用于古建筑屋顶,既能美化外观,又能保护屋顶与排水。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是中山市小榄镇独特的文化瑰宝,也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岭南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技艺不仅映照了岭南地区的历史变迁和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同时也呈现了该地区特有的建筑装饰风格和审美观念。它拥有无可估量的历史价值、研究价值以及美学价值,对其进行保护与传承机制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尊重和传承,也是对未来文化的发展保障和推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古建筑陶塑瓦脊


    “石湾陶花小榄开”。这是已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先生对何湛泉和他创办的“菊城陶屋”的高度评价。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是中国岭南地区传统陶塑技艺,是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之一。广东省首届传统建筑名匠、广东省陶塑瓦脊技艺非遗传承人何湛泉便是这一非遗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做今天的文化,未来的古董。”这是何湛泉一直坚守的初心。团队指导老师刘紫云、殷亚月、梁宇铭带领团队成员通过为期两周调研采访了解到,何湛泉从小酷爱陶艺,17岁起师从佛山陶塑名匠劳直学艺,主攻岭南传统陶塑技艺。多年来,他始终秉持古法,坚持用植物和矿物调制釉料,并坚持人工在龙窑用柴火烧制。尽管在外人看来不用机械化生产,坚持手工制作,事必躬行的何湛泉“很愚蠢”,但他却说:“我理解的工匠精神,就是让人能一辈子坚持走下去的精神信仰,是对传统文化的敬畏。”


    何湛泉先生介绍其展陈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内的陶塑瓦脊作品


    实地采访何湛泉先生


    体验陶塑制作,坚定文化自信

    在菊城陶屋,实践队通过为期14天调研、走访与亲手体验了陶塑制作包括练泥、注浆、拉胚、印模、手工拼装、工艺、上釉、打磨等环节在内的复杂过程,亲眼目睹“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奇妙变化。制作陶塑瓦脊就像演绎一个故事,是了不起的艺术综合体,它所展现出来的坚守与传承,是超逾千年的人文情怀,更是中华民族坚定的精神信仰与美好的文化追求。


    团队成员亲身体验陶塑制作


    “传统基因要扎实,也要与时俱进地结合年轻一代和当下社会的审美和趋势,”何湛泉说,“这样才能融合打造一个属于今时今日、属于这代人的文化符号。”在传承非遗的道路上,何湛泉期望青年一代能够积极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与探索之中,深刻理解并继承文化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内涵,不断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守正创新服务社会,高超技艺修复近现代建筑

    2023年6月,香港鲁班先师庙的修复工作提上日程。香港国际委员会找到广东省古建筑协会,最终决定由中山小榄菊城陶屋的何湛泉师傅负责。鲁班先师庙是香港岛唯一一座供奉木匠祖师鲁班的庙宇,被列为香港一级历史建筑。何师傅于 2023年6月前往香港开会并查看瓦脊后给出专业意见,得到认可。此次修复难度巨大,因该庙瓦脊制作于民国时期,历经百年,部分已破烂,且曾用其他材料修复过。2024年春节后,两条瓦脊被拆下运至菊城陶屋。在修复过程中,虽遵循以旧复旧原则,照搬原有样式,但也与时俱进。何师傅在做旧、泥巴、釉、木材融窑烧制等工艺基础上,思考如何增加时代符号。

    对于陶塑瓦脊的修复,意义重大。一方面它传承和保护了古老的建筑艺术和文化遗产,让这些具有独特地方色彩和历史价值的陶塑瓦脊得以延续。另一方面,通过修复工作,让大众尤其是青年学生深入了解到非遗传承人的技艺和精神,这种工匠精神激励着人们在各自的领域坚守初心笃定前行,不断为社会和国家贡献力量。何师傅的修复工作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在新时代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让鲁班先师庙这一历史建筑继续散发魅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桥梁。


    香港鲁班先师庙陶塑瓦脊修复文物合影


    实地走访网络推广宣传,推动创新发展贡献青年力量

    为了大力弘扬独具魅力的陶塑瓦脊文化,实践队在中山市博物馆、狮山公园、孙中山纪念堂、孙中山故居等地展开采访调研,针对陶塑瓦脊相关问题进行街访,对当地居民进行科普相关知识。同时结合古建筑陶塑瓦脊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着眼于陶塑瓦脊艺术的风格形式,提出了以陶塑瓦脊为蓝本的、具有现代感的、富有标志性的艺术形象和一系列周边文创,并据此绘制了明信片设计图,制作并且发放印有陶塑瓦脊图案的明信片,加强大众对该项非遗技艺的认识和关注,助力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团队自主手绘设计制作文创产品


    街头采访并制作派发自主设计明信片


    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匠心独运,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深邃文化底蕴的承载。它根植于岭南汉族民间,承载着民众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祈福,同时映照出对中华悠久历史与民族文化的深切认同与自豪。当前,我们的团队已精心编撰了一系列原创推文与视频作品,巧妙融合校园融媒体与短视频的传播优势,广泛传播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魅力。团队通过街头走访、实地考察、专家采访等,发现该项非遗技艺正面临着市场需求持续萎缩、社会认知度亟待提升、传承人队伍日渐式微、保护体系尚不完善等多重挑战。实践团队通过调研整理,立足保护与传承视角,基于详实的调研资料,积极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不断促进古建筑陶塑瓦脊制作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贡献青春的智慧与力量。


    实践团队走访调研中山市博物馆